-
在我國古代就有人對天然氣有所利用
- 來源:國際燃氣網(wǎng)
- 作者:燃氣網(wǎng)
- 字體:大 中 小
- 點擊:3733次
在我國古代人民采集石油和天然氣有十分悠久的歷史,從發(fā)現(xiàn)“澤中有火”,我國人民開始了利用石油天然氣的歷史,特別是通過鉆鑿油井合并來開采石油和天然氣的技術,在世界上也是最早的。
晉朝人常璩寫的《華陽國志》里,描述秦漢時期應用天然氣有一段話:臨邛縣“有火井,夜時光映上昭。民欲其火,先以家火投之。頃許如雷聲,火焰出,通耀數(shù)十里。以竹筒盛其火藏之,可拽行終日不滅也……取井火煮之,一斛水得五斗鹽。家火煮之,得無幾也。”
天然氣是石油的共生物。它的發(fā)現(xiàn)時間,當在開鑿鹽井的同時或稍后。從兩千多年以前的秦代就開始鑿井取氣煮鹽的情況。公元一、二世紀,四川成都的制鹽者,已成熟地掌握用天然氣熬制食鹽的技術。“臨邛火井一所,縱廣五尺,深二三丈”,“先以家火投之”,再“取井火還煮井水”。據(jù)載此法效果大,省事簡辦,“一斛水得四、五斗鹽”,比家火煮法,得鹽“不過二、三斗”,顯然火井煮鹽,成本低,產(chǎn)量高,被認為是手工業(yè)的一項重大發(fā)展。
這段話向后人透露了兩條消息:早在兩千多年前,人們就用竹筒裝著天然氣,當火把點火走夜路。用天然氣煮鹽,火力比普通火力大得多,出鹽多。
“火井沉熒于幽泉,高煙飛煽于天垂”。這是晉代人對四川火井的詩意描寫,比這更早些,西漢楊雄在《蜀都賦》中,已把火井列為四川的重要名跡之一,可見火井由來已久。從出土文物東漢畫像磚上刻畫的“煮鹽圖”中可以看到當時天然氣利用的實例。至于利用天然氣煮鹽,人們在實踐中,認識到天然氣能自燃而不助燃的性能,漢代就已克服了火井爆炸的困難,并且還用竹筒盛裝天然氣,類似今天的儲存天然氣的氣罐,創(chuàng)造利用天然氣的方法,關于利用火井煮鹽更詳細的記述,則見于《天工開物》,書中還繪有火井煮鹽圖。
南宋時期,成都邛崍縣天臺山的一片山坡上,常常有一縷縷帶臭味的怪氣冒出來,熏得周圍的莊稼全都枯萎了。當?shù)匕傩詹恢鞘裁囱肿魉睿蘖俗鶎毸?zhèn)住氣眼,從此再不冒氣影響莊稼了。這怪氣就是天然氣。
為了開發(fā)石油和天然氣,中國勞動人民在生產(chǎn)實踐中逐步發(fā)明創(chuàng)造了一整套鉆井技術。遠在二千二百多年前的戰(zhàn)國時代,中國人的祖先就已開鑿較深的井,自漢代以來,勞動人民進而推廣和改進了鉆井機械。據(jù)《蜀中廣記》記載,東漢時期,“蜀始開筒井,用環(huán)刃鑿如碗大,深者數(shù)十丈”。到宋代深井鉆掘機械已形成一項相當復雜的機械組合。普遍廢棄了大口淺井,鑿成了筒井。到了明代,鉆井機械設備和技術有了更進一步的發(fā)展。
到1659年在英國發(fā)現(xiàn)了天然氣,歐洲人才對它有所了解,然而它并沒有得到廣泛應用。從1790年開始,煤氣成為歐洲街道和房屋照明的主要燃料。在北美,石油產(chǎn)品的第一次商業(yè)應用是1821年紐約弗洛德尼亞地區(qū)對天然氣的應用。他們通過一根小口徑導管將天然氣輸送至用戶,用于照明和烹調(diào)。
中國在公元前211年鉆了第一個天然氣氣井,據(jù)有關資料記載深度為150米(500英尺)。在今日重慶的西部,人們通過用竹竿不斷的撞擊來找到天然氣。天然氣用作燃料來干燥巖鹽。后來鉆井深度達到1000米,至1900年已有超過1100口鉆井。廣東創(chuàng)粵公司燃氣部 汪莉/摘編
- 發(fā)表評論
- 昵稱:
- 評論內(nèi)容:
- 發(fā)表評論